七、OGS的发展方向
OGS与IN Cell的竞争
OGS 的技术开发比较成熟。
可以具有较多的功能如3D手势,铅笔输入等。
驱动IC便宜。
客制化容易。
品牌对于触控控制芯片的掌控权会比较完整。
感应线路过程中出现不良品,所产生的损失仅是表面玻璃而已。
不用变更LCD制程,可以少量多样化的生产。
现阶段要胜过In-Cell的机会较高。
In-Cell 生产成本低。
较不受尺寸限制。
分辨率高,不需校正。
表面玻璃的设计与搭配会比较自由。
触控控制芯片、铜箔软排线和面板的部分都已经整合。
苹果新的In Cell触控专利获准。
苹果已投入200多人开发触控面板新技术。
受限良率,开口率,驱动IC,算法的限制。
结论:
由于In Cell是在LCD里面,会产生大量的电路杂讯,对触腔侦测电路精确度要求极高,尺寸不易做大、双层结构的成本较高等因素,要达到OGS目前70%的良率还是有一段路要走。是与发展的黄金交叉点
由于In Cell触控技术受尺寸与良率的限制,所以都还处于起步的阶段,目前也还没有可以主宰市场地步,随着可靠的消息传出iPhone5将使用日本LCD厂的In Cell触控技术,一场InCell触控技术的大对决才正式开始,有可能代替OGS触控技术成为主流,那么OGS触控技术还有两年的时间可以慢慢的退场。
是不是OGS触控技术完全输了?其实不然,关键还是在运用,比方说使用金属笔、铅笔做触控,或悬空近接触控(Floatingtouch)等功能,以InCell目前的技术应该很难办到,OGS成功应用的机会反而比较高,一但上述的运用形成主流,OGS触控技术又将再度复活,这场触控趋势的竞争还有继续观察的空间